什么样的影视IP适合做游戏

  尽管去年就有很多人认为手游过热,但“手游红海”一说是杞人忧天。游戏开发有其客观规律,从绝大多数人只会抄袭到少部分人能做精品,需要一个过程。去年的产品并不是不多,而是很多消失得太快。就像《火影海贼王》,经我去年底的统计,实际产出了60多款,恐怕很多人见都没有见过。手游已然变得越来越像国产电视剧,每个月申报公示上百部,大家真看过的却屈指可数。

影视公司进入手游圈都是各怀鬼胎

  今年又有人说“2014年是手游IP年”。影视IP与手游结合的例子也有了不少,但是成功与否,要看它最终的运作效果。如果变成是1+1=2,那就是失败了。它的运作效果应该要做的是乘法,而不是加法。

  对于中国的影视版权所有者来讲,他们本身并不是靠授权游戏来养活自己的——中国影视行业还没有发展到西方那么产业化,还不能去赌靠衍生品赚钱。但是当你想做这个衍生品(游戏)的时候,至少要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这部作品要有改编成游戏的潜质——它必须是正面地“火”。比如说《富春山居图》,是有很多人看,但是出个游戏真的有人玩么?我不相信。玩家会想,电影很烂,游戏说不定也很烂。因为游戏和电影是不一样的,观众花钱买了票去电影院看电影,即便觉得这部电影很垃圾,大多数人还是会看完。游戏不是,不好玩我分分钟就可以删掉。我一定要进去以后玩两天,觉得真的好玩了上瘾了才会花钱。所以,不能靠往外推的这种做法来做游戏。影视IP想做游戏,需要有好口碑。(评分)至少要有六分,四五分就太差了。同时,也不能太指望明星。一个明星有一千万粉丝,可能会吸引很多人去下载这个游戏,但是他们也不一定会付款。

  第二,影视作品的曝光率要高。比如说,像《琅琊榜》这样的一部电视剧作品,它是由过去很火的一部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但是作为一部电视剧,片方还需要再造这个IP。这个IP在电视剧还没有开始推广、没有开播之前,推出游戏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等到它再次火起来才行。

  第三就是影视作品的题材问题。一般来看,现实题材婆媳斗嘴的这种戏是完全没法改成游戏的。最好改的是有架构的作品,比如《指环王》就是极品,做成游戏都不用想。这种高品质的影视IP,既可以做成大型网游,也可以做成小游戏。比如说《霍比特人》,就做一个跟龙打的小游戏也行,而且因为它是奇幻题材,你还可以做很多额外的加工。

  此外,科幻、仙侠、架空历史的也都可以,你就算不知道这个游戏的背景在何时何地也没关系,现在流行的也是不交待,直接开打。《喜羊羊》这种面向低龄用户的IP,也有它的市场。军事题材也可以改编,但是最好是国外的IP,国内的不太好改,会有政策风险。

  总的来说,带幻想性质的、架构比较大的、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口碑不是特别烂的影视IP都比较适合改编游戏。但是这里面有些题材会比较没有新意,比如说电视剧《封神英雄榜》最近也很火,也拿去做游戏了,但是“封神”题材你对它完全不会有期待。这个IP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宣传方面,比如在电视剧热播的时候插一个广告片花,告诉大家同名游戏上线了。而游戏最后能不能成功,更多的还是要靠游戏本身的品质。如果游戏不好的话,IP再强也起不了太大的效果。

  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如果你的影视作品不是像“封神”这样大家很熟悉的背景,而是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里面出现了一些大家不是很熟悉的文化元素和角色形象,那么你的作品最好是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像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一样,很多人看过,那就没问题。否则,玩家不能理解游戏里出现的是什么东西,反而要逼着他们回过头去看电影,这对游戏来说就可能成为一个不利因素。

  影视公司进入手游圈是“各怀鬼胎”

  现在国内很多影视公司想进入手游圈,他们抱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想自己做,有的想收购一家游戏公司来做,有的想绑定一家大公司深度合作,有的想绑定创业团队来做,有的想把版权卖出去了事,有的甚至就想交给一个中介机构去做,自己一点都不碰……怎么决策全看老板怎么想,而老板怎么想是跟这家影视公司当前的发展格局、未来的发展机会有关,当然也和老板本身的性格有关。

  不管怎么做,一般来说都是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但是,风险大波动就大,除非这个影视公司的老板是铁定主意要做游戏,否则一旦有波动的话,很容易就放弃了。但是如果游戏能和公司的其他业务形成很好的互补结构,那它(游戏)就不容易死。像那种直接收购一家公司,但又不去做整合,资源之间不互补甚至还互相竞争的,风险就很大。

  不过目前在中国,影视IP与游戏结合的整体状态是——片方对游戏的期待比较低,只是想作为衍生品试一下。目前,好莱坞已经能够做到不管出什么IP游戏肯定能回本,比如《美国队长2》上映了,做一款同名手游,一定不赔。因为好莱坞能够做到所有影视授权的手游虽然都不是最好的游戏,但也不是最烂的——肯定会有一些看了电影的人愿意去玩一下,保证这个游戏不会赔。但中国现在的情况是,游戏公司自己都无法保证我这个产品能不能成功,影视公司更无法判断这个游戏公司好还是不好。全都是黑盒子。

  游戏行业现在都在忙着赚钱。这一行也不像影视行业那样有多年的积淀,有相对完整的科班教育体系。在游戏领域,一个外行是没有办法判断一个游戏究竟好不好的。而且它今年是好游戏,明年也不一定还是好的,这个行业在不断变化。所以很多人都不会去指望这条产业链,大多数人是抱着跟风的心态,心里想的是,可别错过了,能赚一点是一点。

  因为在这个领域,对影视公司来说,授权做游戏是没有投入只有回报的。对游戏公司来说,这个游戏不管成与不成,拿了IP肯定能增加一些利处,它也没有赔。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产业链做不出来。

  热门IP授权的游戏,当然也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游戏本身不行。所以现在大家又都在走一条相对稳妥的路线——在做授权时,找一个已经做成了产品的游戏公司,直接把影视IP套到那个已经做成了的产品上。因为产品本来就是成功的,所以不用担心它会失败,只要换个形象就完事了。

  游戏圈就是这样,在短时间内,你做自己(成功产品)的复制品,一般不会失败,但时间长了就不好说了。这和影视不太一样。比如,这家影视公司今天拍了电影《北京爱情故事》,明天照一模一样的套路又拍了一部《广州爱情故事》,大家会说这太搞笑了。但是游戏这么做是可能的,玩《北爱》的玩家是一拨人,玩《广爱》的玩家可能是另一拨人,他们互相之间打架不会那么严重,不像影视观众的重合度那么高。

  国内做手游的公司,将来大部分会死掉。剩下的也会形成一个很陡的金字塔,会有一些很成功,其他的就赚一点活着。这个比例可能是二八,也可能是一九。因为这个产业在这儿,里面有几百亿,肯定会有人赚这个钱,但是一定不会分散到那么多小公司里。

  最强的IP找最好的游戏,剩下的就不好说了

  至于影游互动,则注定是“强强结合”。最强的IP找最好的游戏,但是这也只把金字塔尖的那部分连接在一起了。塔尖那部分肯定是能成,但是下面的那部分就不好说了。

  这两年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介入游戏行业,包括华谊兄弟等。这里面有一部分是资本运作行为——为了抬升股价打造概念。它们能坚持多久,则要看发展状况。在中国,凡是外行来做内行事情的时候,都一定是根据发展状况来看接下来路怎么走。当年,跨界来做端游的业外公司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光宇集团,它本身是做能源的,搞了一堆公司,最后做成了一个叫《问道》的游戏。所以后来“光宇华夏”这个公司就坚持一直在做,而其他的大多就倒闭了。对华谊兄弟这样的影视公司来说也是一样,游戏如果越走越好了,它就真的会在里面砸钱,花大力气。但是如果过两三年以后上不去了,越来越萎缩,它肯定就去看新的业务去了,不会在这个地方死守。其实游戏公司也是一样,游戏做大了,也跨界去拍影视。在这方面,完美世界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文化产业绝对不是靠资源量堆出来的,有钱也不一定能搞成。管理和创意才最重要。中国游戏行业的从业人数很多,但是我觉得缺少持续做积累的人。举个例子,现在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过去并不是这样的。最早做端游的时候,也没有人去跟影视合作,是有人做了才会有的。现在的影游互动模式,同样也还会发生新的变化,那就需要从业者静下来去思考,去积累。

  现在我们真正缺的就是两种人:一种是懂行的外行。就像有的人他虽然不是学表演的,但是他来做演员也做得挺好,因为他有这个潜质。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些“懂行的外行”,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

  另外一种就是已经在游戏行业站稳了脚跟或者说已经赚到钱的人,期待他们来做一些不那么急功近利的事情。当大家都在想着怎么马上赚钱的时候,他不是想在这个行业里捞快钱,不是靠规模经济发展,而是想用更好的点子或者更好的发展方式累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现在,中国游戏行业处在生长期,行业外的公司想进来收购,也会有很多标的给你去收购,要出问题也是一两年后。待行业发展到一个瓶颈,增长率没有那么高以后,里面的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而风险是永远存在的。一个影视机构,如果你觉得做游戏是一个长久的事情,那么你的投入肯定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你觉得这不是长久的事情,只想做一把,那就是不值得的。

  和影视、网络文学一样,游戏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创作媒介。游戏有强IP的加持,那是锦上添花的事,没有IP也不代表游戏团队就失去了竞争力——没有IP资源的团队反而会有动力去做更多的创新。而游戏就是有这个好处——你要是真好,就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