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有消息传:“从今日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中,正式将“游戏成瘾”加入其中,列为了精神疾病,并给出了相应的判断标准。”人民日报也进行了相关报道。

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给将“游戏成瘾”分为在线游戏成瘾与离线游戏成瘾两种,主要判断标准有三项:

1. 对游戏的控制减弱,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时间长度等都会纳入考量)。

2. 增加游戏的优先权,使游戏优先于其他日常和兴趣活动。

3. 即使产生负面影响,也依然持续或增加打游戏的时间。

此外要确诊“游戏成瘾”,还必须持续以上行为模式12个月及以上的时间,且造成影响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

然而不久后就有辟谣消息传来:该消息引用的仅为世卫组织官网上的ICD-11草案内容,并没有实施,该草案还需要在明年5月的世卫组织大会上经受批准才能确认,并且即使通过,也需要等到2020年才开始生效。

虽然进行了辟谣,但该消息在国内造成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除了因为此前有过前言消息外,更多的还是与国内的特殊情况有关。

曾有多方抵制“游戏成瘾”与精神疾病并列

早在今年年初,世卫组织就已经宣布了在今年发布的第11次修订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的分类目录中加入“游戏成瘾”,并在6月19日开始正式生效。

在消息宣布的不久后,ESA、ESAC、EGDF、IESA等在内的由全球各地游戏大厂组成的游戏协会曾在2018年1月发布联合声明,希望WHO能够将“游戏成瘾”列入ICD-11的决定撤回。其中ESA游戏协会成员包含了卡普空、EA、任天堂、索尼、育碧等国际知名游戏厂商。

ESA的声明表示,“在长达40年以上的时间里,全世界有超过 20 亿以上的人享受着视频游戏所带来的丰富乐趣;而根据截至目前为止所有常识性且客观性的研究来看,都证明主张视频游戏并不会让人中毒成瘾。”并在声明中引述了大量学术界的相关研究,通过多方精神领域专家研究指出《国际疾病分类》中对游戏的判定划分是不合理不成熟的。

此外美国精神病学学会也认为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的决定并不严谨,要将其列入精神疾病还缺乏数据和研究支持。

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发布的手册中把“互联网游戏障碍”列为待研究状态

可以说相比国内在消息传来时观点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国外对该草案的看法要显得理性许多。国外媒体在对该消息进行报道时,更多关注的是,该判定标准科学度到底够不够数据支持,世卫组织列出的“游戏成瘾”所引起的社会焦虑现象,目前来看并不足以被列为精神疾病。

国内为何对此消息如此敏感?

在昨日传来准确消息:“游戏成瘾将被加入《国际疾病分类》,并与精神疾病并列。”后,国内的网络可谓是炸开了锅。大量玩家在消息评论下抗议世卫组织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还有大量玩家开始自嘲“打游戏也成精神疾病了,那我是不是可以拿个精神病证书,不用负法律责任了。”

早在“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之前,国内外都有组织成立过“戒网瘾”机构,但这些机构往往不被社会认可,因为从没有过准确说法认为“游戏成瘾”是一种疾病,需要治疗。而世卫的做法可以说是为这类机构提供了正大光明存在的理由。

国内为何会对该消息如此敏感,“戒网瘾”机构的存在,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2008年期间,因《战网魔》系列书籍和纪录片的出现,“网瘾”在中国已经被当成洪水猛兽,对于相关的“戒网瘾”机构也是进行了推崇。然而事实是这些“戒网瘾”机构采用的如“电击治疗”等措施,大多都是不人道的,残忍的做法,对孩子身心都造成了摧残。万幸的是在各个媒体和人群的发声下,这类“戒网瘾”机构被主流所厌恶抛弃。网瘾也逐渐被社会正确看待,打游戏这一行为也不再活在深深的阴影之下。

而如今世卫组织这一草案的出现,哪怕还未证明消息真实,也让大量中国玩家想起了当年被“战网魔”支配的日子。大家害怕在“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后,这些“戒网瘾”机构又再度盛行起来,游戏又一次在国内被“妖魔化”,这才是为何国内对此消息反响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