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传奇》、《部落战争》、《植物大战僵尸2》、《滑雪大冒险》……这些在移动端备受用户青睐并且久经市场考验的精品游戏,很少有人想象得到它们长期以来都是“儿童用户内购纠纷案”的焦点。如今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用户也朝低龄化发展,三四岁的孩子玩手机游戏也毫无门槛。甚至于花钱付费都非常简单方便,儿童玩家很可能小手一阵乱点就花掉一笔钱。

“《消灭星星》花了120块钱买了许多锤子,并且半个小时就消耗光了;《开心消消乐》消费40元充了一些金币和道具;《植物大战僵尸2》消费60块买了特殊道具;《小黄人快跑》消费20元买了小黄人套装。”某位妈妈谈起自己的小宝宝玩游戏时的无意消费,显得非常无奈。最后家长们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经验就是:拔出手机中的SIM卡或者设置成飞行模式,给孩子玩“纯正”的单机游戏。

如果无意消费的数额太高,那么就会令家长们难以接受了。类似的纠纷问题经过日积月累,终于引起西方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而苹果谷歌等移动游戏巨头们也受到越来越强势的打压。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今年分别指控苹果、谷歌、亚马逊“不公正收费”,逼得谷歌向消费者退还了1900万美元,而苹果是3250万美元——只有亚马逊态度强硬,决定与该委员会对薄公堂硬扛到底。

除了美国相关部门以外,英国广告标准局呛声巨头EA,批《地下城守护者》广告打着“免费”招牌搞虚假宣传;欧盟委员会也责令苹果、谷歌严查儿童应用内购买问题,要求这两家公司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对于各国部门的施压,谷歌首先退让,不再将Google Play商店中有内购的游戏标示为“免费”。另一方面,苹果也发表声明称,已经有“非常易于使用的”家长控制工具和App Store儿童区提供更好的保护,此外苹果计划给iOS8将增加一项名为“Ask to Buy”(请求购买)的新功能,帮助家长更能掌控孩子在App Store的购买行为。

小孩玩手机游戏被吸费的案例发生过很多,一方面由于小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部分游戏的付费提示不够明显,一不小心就会点击购买。但根据英国BBC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只有50%的父母对家中的平板电脑进行了家长控制功能设置,从而对孩子能够使用的软件和内容进行限制;而在孩子使用的智能手机上进行功能限制的比例,则只有40%。

而在国内移动游戏市场上,这些熊孩子的无意消费又该谁来买单?这个问题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条例。但根据《民法通则》的明确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遵照这一规定,10岁以下的小孩子如果进行游戏消费行为,那将是无效的,家长可以要求无条件退货。

但问题的纠纷就在于,智能移动端的使用权是否绝对掌握在家长手中?答案显然是“不”。随着智能移动端的普及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将平板电脑当作小孩的玩具之一。10岁以下的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不管有意无意都可能产生家长所不愿意的消费。

手游矩阵资讯相关法律人士的看法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消费,家长和商家都应承担一部分的责任。”其中出现得最多的“无消费验证提示”,可以向运营方申请退费,但也需要视运营条例而定。若游戏中含有的恶意软件、静默下载、软件捆绑等引起的消费,则可以尝试通过消费投诉要求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