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上方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两天看到一条关于“滴滴出行宣布游戏中心两个月后停运”的新闻,心里不由“咯噔”一声,相比手机里其他应用软件来说,“滴滴出行”是我最常使用的却始终没有用来玩过游戏的APP,模糊有几次印象“滴滴出行”曾为我推送过游戏广告,却都在我急于用车时残忍拒绝了。

  滴滴,这个改变了大部分人出行方式的APP曾获得了一片好评,它不仅改变了大部分人出行的方式,甚至给了我们更多与陌生人放心交流的机会。据悉,滴滴出行目前已经拥有超过2亿的注册用户,高峰期日订单量达1217万单,其中滴滴出行旗下的滴滴顺风车目前在拼车服务市场中以69%的成交订单占比高居第一。

  但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巨大用户数和强大活跃用户数的平台,为什么会在游戏中心上线仅仅半年之后宣布停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半年时间 滴滴游戏运营折戟沉沙 错在哪?

  缺乏游戏渠道基因

  为了怀念这个从来没有进入过的游戏渠道,笔者第一次在不需要乘车的情况下打开滴滴出行,却半天都没有找到“游戏中心”的入口,经人指点,才看到被孤立在了个人界面的某一个角落游戏中心。笔者仿佛在瞬间就找到了停运的原因,因为入口实在太难找了。

  进入游戏中心,笔者发现游戏中心的游戏数量并不多,而且分类非常不明确。仅仅分了本周排行、新游推荐、小游戏、热门活动四个二级页面,并没真正从游戏玩法上进行分类,甚至例如《滴滴斗地主》《滴滴挂机》《滴滴乱斗》等滴滴自有品牌的游戏都未单独建立分类,错失了玩家第一时间找到喜欢的游戏类别。

  除此之外,笔者在使用滴滴出行时很少见到游戏推送,或许滴滴出行原本的用意是并不想因此妨碍用户体验,这里我们可以脑补一场游戏运营官与APP运营官的撕X大战最终以游戏运营官的失败而告终。玩笑归玩笑,但确实让我们看到,或许这样本身就是以“体验”为主的APP,从基因上就不具备推送游戏的能力。

  此外,笔者查阅最近半年滴滴游戏中心的宣传资料,除了最初建立游戏中心的宣传外,并未见到其他发展规划,或许这也可以说明滴滴在游戏中心上并未真正“下苦功”,和界面入口一样,没有切实与游戏市场进行交流。

半年时间 滴滴游戏运营折戟沉沙 错在哪?

  目标人群缺少打游戏的时间

  在传统互联网的封闭模式下,不见网友不约泡就能获得实时与陌生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平等聊天的机会,这或许是滴滴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但这也同时成为了滴滴游戏中心的致命伤。

  滴滴游戏中心的目标人群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司机”,另一个部分是“乘客”。在接单之前,司机毫无疑问都是在专心查看附近的乘客,由于手机的单一窗口模式,很少会切换到游戏之上,而随着滴滴出行越来越方便、接单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乘客都是在下单之后才准备出门,这个时间差恐怕不容乘客转跳到游戏中心。

  本来滴滴游戏中心最想利用的就是“乘车”的这段时间,但是败于并没有研究过“人性”一词。当两个陌生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并且还处于相互合作的关系时,往往“聊天”比“打游戏”更适合当前环境,甚至相当具有吸引力。这一点从出租车师傅身上就足以见得,更何况很多滴滴的使用者本来就是奔着聊天来的呢。

  当乘车结束,司机继续接单,乘客奔向目的地。滴滴出行与微信合作的“自动扣费”功能更是直接节省了乘客再次打开软件的必要,一切的必然导致了“游戏中心”遇冷。

半年时间 滴滴游戏运营折戟沉沙 错在哪?

  非熟人社交

  抛开前两点,笔者注意到了滴滴游戏中心的最薄弱环节,就是社交。微信的游戏平台之所以能在前两年以一款玩法极为简单的“打飞机”一夜爆红,就是因为微信具有熟人社交,用户在朋友圈中能够看到熟悉的名字组成的排行榜。而滴滴出行主打的是“出行便利”,绝大部分在滴滴出行上遇到的人都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而滴滴自身也不具备加好友功能,久而久之滴滴庞大用户群体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这里,笔者猜想如果滴滴当时换个思路,主打“乘客”与“司机”间的社交网络,或许能赢得另一番收获。

  小结

  滴滴出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果没有它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坐上奔驰宝马,和车主平等聊天。但是滴滴出行在充当游戏渠道时并没有完全结合自身的特点,只是按照普通渠道的方式运营,结局只能以停运收场。这同时也提醒了每一个互联网企业,要抓住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做产品,因为用户永远会拒绝没有灵魂的产品。

本文来源:上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