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离职转投淘宝的谣言在昨晚迅速“发酵”,短暂的几个小时内便经历了被社区、微信、微博放大,由官方和业内否认澄清,然后逐渐归于平静的完整传播过程。
不少亲历这一过程的从业者感叹,在社交媒体唱主角的新时代,造谣、传谣的成本太低。而习惯快节奏、高效率接受信息的受众人群也经常是处于焦虑状态,对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单独个体利用私人微博、微信朋友圈、QQ等社交平台和工具交流、传播形成的信息交换和流传,进一步加剧了假新闻、假消息的发酵。
第一,回看“张小龙离职”谣言的传播过程
3月6日下午5点左右,一张主题为“重磅头条:张小龙转投阿里,腾讯股价或遭重创”的阿里巴巴集团内部邮件截图被多名加V认证用户贴到新浪微博发布,随即引发了成千上百条的转发和评论信息。
10多分钟后,同样的截图和“张小龙离职加盟淘宝”的信息在多家网站社区板块、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QQ群里流传开来。
到下午5点30分,已有光芒网、看看新闻网等近十家不知名的站点发布题为“传张小龙转投阿里,腾讯股价或遭重创”的消息。
以笔者自身经历来看,不到一小时时间内QQ上的同事群、同学群、闺蜜群,微信上的多个群均收到了有人发来了内部邮件截图,科技圈媒体人聚集的“山寨发布会”群里有关这一消息的讨论数量已经超过30条;同时有5家以上的互联网公司员工,也发来图片和求证需求,询问消息是否属实,对这件事高度关注。
从多家媒体统计后台、百度新闻等搜索入口了解到,微信、张小龙等关键字的搜索量在5点之后快速上升。
下午6点之前,不少科技媒体通过腾讯和阿里内部了解到,“微信之父”张小龙离职的消息纯属瞎编,而阿里内部邮件中提到的只是一个与张小龙同名的新入职员工,这名员工在加盟阿里之前曾就职于腾讯拍拍。
随即腾讯内部负责市场、公关、微信业务的多名员工都通过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张小龙的微信状态和朋友圈图片,以证明张小龙身在广州公司、且一直都在正常工作。
晚上8点14分,腾讯微信团队通过在新浪开设的官方微博发布辟谣信息称,“小龙正在广州塔下,边喝龙井边翻阅他的新闻,谢谢大家关心”。
第二,这类谣言抓住了哪些爆破点?
尽管传谣、辟谣的过程看起来都非常迅速,谣言也逐步平息,但需要思考的是,一则仅仅是重名员工入职的普通消息,为何获得了超高的关注度,且不少业内人都信以为真。
分析来看,尽管不少人斥责此次传谣、炒作低级无聊,但可以看到消息的传播、推动者深谙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之道,且善于把握传播的关键字和爆点。
首先,从传播的图片和邮件内容来看,这一则除了有吸引眼球的标题,还在正文写到:“这事儿年前就一直在争取,过年都没过好,一直都在忐忑。最终终于尘埃落定,整个运营团队在签下合同那时候松了一口气,现在发出来,给大家提提神。欢迎张小龙加入手机淘宝,今儿路个脸,工作这么多年,保养得这么好,还一直单身,多让人生气啊。有慕名者,到5号楼6楼男厕对面围观。”
撰写邮件的人第一抓住了BAT三巨头资本、人才大战的大环境特点,特别是近一段时间,腾讯和阿里巴巴在移动游戏、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正在发起正面对抗;第二击中腾讯的核心产品微信以及关键人物张小龙;第三用模棱两可的文字描述,降低受众读者在接收信息时的警惕和防备。
其次,从传播渠道来看,传播者也早有布阵,提前选择了微博、微信、垂直社区三大阵地,在短时间内快速推升传播量和话题热度,然后借一些地方、无名网站来进行新闻消息传播,构成完整的传播链条。
再次,从话题互动性来看,微信、张小龙的高知名度,让这则消息在社交平台上被人不断围观和谈论;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大公司能够对互联网行业格局产生的影响,也让科技圈的人们津津乐道。也许仅仅张小龙离职不会引起大众集体议论,但是张小龙又离职、且离职后还投靠阿里,就让人不得不关注。
第三,传谣简单为何辟谣难?
从科技高管圈、媒体圈来看,这次的谣言没有带来多大震动,因为他们通过同事、朋友在短时间内确认了消息的不实性,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对其澄清、辟谣的成本,要大大高于让他们接收信息的成本。
分析起来,这同移动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传播特点的变化都不无关系。通过微博、微信每个人可以随时、无缝接受最新的信息,然后几乎零成本地进行转发、传播。换句话说,有了微博、微信这些工具,普通人都能自己制作和传播内容,完成内容撰写、发行的全过程,但是相比传统媒体、机构制作和发布内容需要调查、求证、综合,“个人媒体”难有条件、难花时间成本来进行求证。
而且相比话题十足吸引人的传闻、爆料内容,澄清和辟谣内容往往都由官方发出,受众经历了最初传播、互动的兴奋期,在数小时后再看到事实真相时,已对同样的内容失去了兴趣,由此真实的信息也更难得到快速传播。
也就不难理解,直到今天下午,还有圈内人在问,张小龙真的是离职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