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异世界题材在游戏动漫行业越来越火,到了2020年1月,横空出世的《异种族风俗娘》更是凭借优秀的创意设定以及大家都懂的原因,带起了一股新的风潮。

当然也是因为大家都懂的原因,国内不少小伙伴接触不到,但不妨海外众多观众和漫评大佬打出高分。另外从7月新番《魔物娘的医生》和《彼得·格里尔的贤者时间》的预告不难看出,异种族题材已经在市场形成跟风效应了。

在异世界题材大火,并且又从中细分出异种族这一新贵的同时,一些欧美阿宅们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异世界题材明明是我们西方的奇幻文化,为什么我们做不出这么有趣的作品?”

这句话是不是充满了既视感?毕竟多年来我们也疑惑过“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会在外国人手里发扬光大?”“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出优秀○○题材作品?”——放在前几年,这种问题最好别问,问就是文化侵略。

好在现在国内的文娱作品不断提升发展,加上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树立起文化自信,大家对这种文化娱乐向的“出口转内销”也心态平和了。所以今天不妨让我们来捡几个有趣的案例,聊一聊它们出口转内销的发展变化。

从西式奇幻到日式异世界

从现在来看,日式奇幻在内容叙事和角色塑造的风格上,都与欧美本土奇幻形成泾渭分明的风格差异,很难让新人第一时间意识到它们竟然同源。

严肃大气的《指环王》,以及逗比欢乐的《勇者闯魔城》

异世界题材近年在二次元群体中特别火,《Over Lord》、《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等动漫作品都获得当季霸权,《哥布林杀手》更是在播出时被奉为猛男必看的硬核番剧。

日本动漫的广泛传播,让精灵矮人、迷宫冒险、勇者魔王等经典奇幻元素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知。而更早之前的老奇幻迷们,则主要通过小说、游戏、影视的途径,接触到《魔法门》、《博德之门》、《指环王》、《冰与火之歌》等优秀作品。

《龙枪编年史》,不是70后80后的奇幻启蒙

大家不难发现,日式奇幻以经典游戏《勇者斗恶龙》为基础脉络,延伸发育成为自成一系的世界观。后来又经过日本各类ACG作品数十年的共同打造,形成独特的文化题材。随后异世界题材又从日本传到中国、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并且通过游戏动漫逆向输出到欧美。

SE出品、鸟山明大神负责人设《勇者斗恶龙》则是日式奇幻的国民级IP

这种看似不洋不土的“剑与魔法”异世界,初期给受众的印象并不算非常硬核,但随着时间和作品数量不断积累,我们现在终于看到了文化质变。

日式异世界题材,如今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加入了各种各样的跨圈元素,比如《Over Lord》中的游戏设定,《六花的勇者》以悬疑推理为主的剧情,《打工吧!魔王大人》更是带入了现实世界的职场与生活。

《打工吧!魔王大人》中,从异世界来到现实世界的魔王与勇者,为了生活开始了打工生涯

这些日常元素的加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接地气的幻想世界,里面的故事不再是欧美自古以来的英雄史诗。因为文化差异的缘故,经过改造的日式异世界受到了东亚市场的欢迎,所以也就进一步催生出更多更细分的作品。

可以肯定的是,《异种族风俗娘》的火爆并非一时偶然,而是市场上早已有大量同类题材作品后,必然会出现这样一部爆款。前几年《魔物娘的同居日常》同样火遍欧美宅圈,也充分说明了在幻想世界中的这些幻想生物,作者和受众都在期待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细节设定并以此作为作品卖点。此外,还有尚未动画化的《精灵小姐瘦不了》也有同样的潜力,这部作品将主题放在了运动减肥上,主角依然是异种族的人型生物。

在减肥和贪吃之间反复横跳的《 精灵小姐瘦不了》,打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在普通受众眼中,日式异世界中的异种族生物们带有一种猎奇的艺术审美,自然容易获得更多的流量。而在专业群体中,则发散出内容背后映射出来的反种族歧视、文化包容等人文话题。所以YouTube人气最高的漫评作者之一gigguk大赞道:”Interspecies Reviewers is the Peak of Culture!(异种族风俗娘是文化巅峰)”

虽然在某些地方不严谨,甚至略显做作幼稚,但日式异世界长久以来“打造一个幻想乌托邦”的主流思潮,正是它受到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中国功夫,关于老外功夫迷

在国内,很多人包括网络舆论对功夫的态度非常复杂,它既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化,又被我们视为“不能打”的假把式。

中国功夫的整个大类中,传统武术占了不小的分量,而近年来关于“传统武术打假”的风波,让功夫陷入到舆论口水的中心。实际上还是因为大部分国人对功夫报以太高的期待,以及想得太多。

而在纯粹的国内外功夫迷眼中,功夫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竞技体育,大家更喜欢的还是关于功夫的各种文娱作品。

前几年有一款在Steam上架后大受好评,它的名字叫《少林VS武当》,作者是一名热爱中国功夫片的外国人。不论中外,大家给的评价都比较集中于游戏非常精细地还原了Kungfu Movie(功夫片),不管是人物角色形象,还是音乐音效,都让看过上世纪邵氏武打电影的人,瞬间能够get到其中的韵味。

只不过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中国玩家只认得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少数几个形象,反倒不如外国粉丝那样对里面的角色如数家珍。甚至于很多人把李连杰的角色原型错认为黄飞鸿,而这个角色其实是霍元甲……

成龙与袁小田在《醉拳》中的经典场景被还原到游戏中

一款向经典功夫片致敬的格斗游戏,里面的登场人物多达30名,展现出来的武术流派非常广博。在没有动作捕捉的前提下,《少林VS武当》能把这些动作还原到这种程度,可见开发者对功夫片的情怀有多深。

举个有意思的彩蛋,在《叶问》电影系列中主要负责搞笑的罗师傅,前一段时间还被网友做成各种鬼畜火遍网络。而在《少林VS武当》中,嘴炮王者罗师傅同样也有出场,只不过他的角色出处是上世纪70年代的邵氏电影《金臂童》。此外还有空手道冠军查克·诺里斯的“唐手道”,游戏开发者化用了日本空手道的原型“唐手”,这一古老的中国功夫流派。

罗师傅年轻的时候真的很厉害……

可以说,不少外国人对中国功夫以及功夫电影等相关文化的喜爱,甚至超过了不少中国本土的功夫迷。在音乐领域,老外创作了经典Disco舞曲《Kung Fu Fighting》(还是周星驰的《功夫》以及《功夫熊猫》的主题曲),还有被称为嘻哈界总统山Wu-Tang Clan(武当帮)的专辑《Enter The Wu-Tang (36 Chambers)》。在游戏动漫领域,以成龙为原型的角色形象和武打动作更是俯首皆是。至于电影领域,正是因为《功夫熊猫》的惊艳问世,才被国人惊呼“文化侵略”。

除了《功夫熊猫》,《魔兽世界》中的熊猫人也是一大经典代表

老外们将中国功夫拿来后,化用为自己的特色文化,这一点出口转内销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我们忽视。功夫文化就像三国文化一样,在近十年的新市场环境下,往往是外国人做出更优秀的作品而受到中国人追捧。

玩出口转内销,我们也开始起步了

不管是《三国志14》还是《全战三国》,这些优秀的中国文化衍生作品都是外国人做的,如今相关的国产作品依然存在不少差距。但关于这一点差距,越来越多的受众已经不再感到焦虑和不满了,因为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的文化自信初步建立起来了。当然还有另外一方面,那就是在文化方面,我们的拿来主义也日益纯熟了。

比较直观的例子就是,像军武娘、大逃杀、妖怪物语这些诞生于日本的文化,如今被中国游戏厂商玩得贼溜。国产的《碧蓝幻想》,如今基本算是接过了《舰队collection》在日本市场的头把交椅;《荒野行动》和《PUBG Mobile》也各自在日本市场占据了大量份额;而像《阴阳师》这样以群妖为题材的游戏,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IP作品,同样引起不少日本受众关注。

因此,当我们也能上手玩“出口转内销”时,大家对所谓的文化侵略自然也就看淡了。当国内从业者拿出越来越多作品,并且展现出日渐提升的技术水准和文化内涵时,国人的自信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外国文化题材我们都玩得转,还怕没机会做出优秀的本土文化题材吗?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关注国产动漫的朋友相信也或多或少注意到过,不管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狐妖小红娘》还是现代电竞题材的《全职高手》,都在海外最大的动漫评分网站MAL上获得了不俗口碑。至于被戏称为“第一文化输出神器”的网文,吸引外国读者的也不仅仅只是修仙和言情,还有如今在海外人气排名稳定前三的《诡秘之主》。

近两年《诡秘之主》在海外网文圈的人气不断攀升

试想一个中国人写出一部世界观背景和人物角色全是西方人的作品,对西方文化以及社会人文的深度刻画甚至让老外们都感到惊讶,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成绩足够让国内粉丝值得骄傲。

正像鲁迅先生说过那样:“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不管是日本拿来的奇幻文化,还是美国拿来的功夫电影,亦或者中国拿来的其它外国文化,都经过了本土的再次加工创作,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后再反向输出到原产地。纵观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道理,那就是与其哀叹文化符号“被窃取”,不如从业者努力修炼和受众大力支持。别家和自家的文化元素,只要是自己做好做大的,那就是值得骄傲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