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某手游媒体爆料《秘传腾讯收购盛大 十年首富再遇首富》,文章中称腾讯有极大可能在今年完成对盛大的全盘收购,涉及资本预计将为91+UC被收购时的总和。此文一出圈内顿时炸开了锅。但事情刚过一天,盛大便出面澄清了此事,并向造谣方发出律师诉讼函。这篇看似空穴来风的文章,背后的门道到底几何?或许这已不是单纯的从文章角度可以解释的问题。

盛大:我这是躺着也中枪啊

昨天对于盛大来说是一个大日子,盛大布局已久的FF14公测了,大量玩家纷纷涌入游戏以见证这一款他们期待已久的游戏。而此时盛大内部也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搞运营的在不停地开着会(讨论FF14各种开服细节和流程,确保开服万无一失),管服务器在烧香(祈求开服涌入的玩家不会超过服务器的负荷),他们全然不知他们的膝盖即将中箭。

于是就在盛大忙得不可开交之时,某手游媒体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名为《秘传腾讯收购盛大 十年首富再遇首富》的文章,文章篇穿插着“传闻”“极大可能”以及该媒体大量主观猜想,试图向人们灌输着“盛大即将要被腾讯收购”的信息。

在文章后还抛出腾讯如果收购盛大,阿里巴巴、完美世界、网易等业界大佬会在这个过程中的利弊关系。

该媒体在文中表示,如果腾讯收购盛大,阿里就像是吃鱼时不小心咬到的一根刺,阿里会因为腾讯游戏版图的扩展而感到恶心;而对于完美而言,无论腾讯是否收购盛大,它都可以在其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利益。

这样一篇由主观评论穿插大量猜测的文章,顿时让盛大继“被阿里收购”的谣传之后,再次面临“被腾讯收购”的囧境,想必盛大当时有一种“躺着也中枪”的感觉,惊呼“怎么老是我”。于是乎,第二天已经退市的盛大并没有保持缄默,并向造谣媒体发起诉讼。

利空和利好

腾讯收购盛大事件因为盛大的出面澄清而告终,跳出事件,从动机论来说,这篇文章所要达到的目前,也许远没有字面所要表达的那么简单。大量没有站得住脚的论据充斥着整篇文章。而文章所提及的几家公司都是已经上市、即将上市,或是已经退市的互联网大鳄。要搞清这件事背后的真相,或许股市中的一些知识会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帮助,所以先说说两个概念——利好和利空。

利空,是指能够促使股价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同时也包括直接竞争对手,收购一家同样实力不错的公司。

利好,是指刺激股价上涨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好转、银行利率降低、社会资金充足、银行信贷资金放宽、市场繁荣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股价上涨有利的信息。

当我们了解到利好和利空之后,再看“腾讯收购盛大”这样的消息,我们会发现,其实文章的矛头不是指向盛大,而是直接指向即将上市并且处在缄默期的阿里,就如文中所说:“腾讯收购盛大,阿里就像是吃鱼时不小心咬到的一根刺”,游戏领域被腾讯封死之后,阿里的互联网生态区链无疑会少了重中之重的一环,这样的舆论如果散播开来,无论真实与否,多多少少都会有阿里上市造成影响。

“舆论战争”从未停息过

通过负面舆论来打压上市的公司在中国并非头一次,前段时间,同样是阿里,就曾遭遇过《IT时代周刊》的“舆论敲诈”。

舆论敲诈即是制作上市公司的负面文章,造成舆论影响,最终影响到公司上市的市值。

舆论敲诈依托于美国证监会提出的上市缄默期原则,即是即将要上市的企业都会度过一耳光缄默期,也被称为“等待期”。在这段时期中,上市公司的高层人员和担任承销工作的投资银行就上市问题发表言论将受到严格限制,上市公司只能通过募股书向公众发布信息。

违反该规则的后果,我们从Google身上可以有迹可循,Google创始人在上市缄默期接受了《花花公子》的采访,引起轩然大波,尽管该采访是数月前约好的,但它仍然影响了Google的声誉,加之其他一些细节的不注意,导致它被迫将股票发行价下调30%,最终定为85美元。

而面对《IT时代周刊》的敲诈,阿里冒着违规的风险,不得不在缄默期被迫发声,而这次发声因为阿里还未正式上市成功,惩罚结果还不可预估。

但在缄默期内,用舆论来敲诈的即将要上市的公司,已然成为一种商业的手段。对于即将要上市的公司来说,如果自己弄出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那怪不得别人,这是咎由自取。但也不乏一些人会专门针对上市公司做一些“空穴来风”的负面文章。

是否有人刻意来恶心阿里,这一点笔者不得而知,但对于“腾讯收购盛大”这一件事儿来说,虽算不上舆论敲诈,但有舆论打压的嫌疑。而有时候舆论就像一根松紧绳,偶尔你会觉得不重要,关键时刻它会让你感觉到什么叫做难受。